相親年輕化,你被相親了嗎?

  今年春節,22歲的邵曉燕(化名)經歷了人生第一次相親。在南京師範大學讀大四的邵曉燕有男朋友,是自己的大學同學,兩人已經相處了3年多,感情很不錯。可在家人強烈要求和特意安排下,她還是走向了相親場。因為突如其來的“被相親”,邵曉燕很不開心。新學期開學,她不知道該怎麼去面對男友。(3月23日中國青年報)

  隨著社會結構的發展,婚戀觀的不斷變化,中國相親者的年齡也愈漸提前,發展到今天,不少世紀末的孩子已經走上了相親的道路。他們有的持有被逼無奈的態度,有的反倒主動接受,相同之處在於,其過程都由父母接手安排。這些還處在接受學習和面臨就業的過渡期的大學生們,婚戀觀、價值觀還不健全,卻紛紛加入相親大潮,原因是什麼?

  其一,中國在大學之前提倡的應試教育,使得學生將自身重心放在學業上,父母和老師也不贊同孩子在大學之前發展親密的男女關係。對於學生自身而言,這樣的願望在大學渴望得到滿足,在這時也更容易傾向通過相親、第三方介紹、組織活動等建立親密關係。

  其二,“剩男剩女”標籤化的片面理解,使得大眾對大齡單身產生焦慮,加之父母不斷在旁灌輸“好的都被挑走了”的物化觀念,更多的大二大三學生也開始對在大學沒有談戀愛產生危機感。甚至有一部分學生僅是對“相親”一詞排斥,不願意接受父母安排的所謂“見面”,但卻絲毫不拒絕在校的各種聯誼活動,這也是當代子女和父母代溝的一種體現。

其三,獨生子女使得父輩對其婚戀走向極度關注。不少95後面臨“被相親”,由此產生的家庭矛盾層出不窮。這既代表著他們希望子女能夠早日考慮人生大事的美好願望,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他們對子女的掌控欲。

 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,相親低齡化並沒有太大的問題,人終其一生是需要生活在群體裡的,對親密關係的依戀也是正常需求。但父母若是在子女百般拒絕下執意強加,產生嫌隙和家庭矛盾則是得不償失。對於子女,當自身不願意接受父母給予的相親方式時,可通過及時溝通、交流化解矛盾,對父母敞開心扉,自己不願意接受的原因和自己的打算。對於家長,應正視問題,若子女在大學已有男女朋友,應抱有積極的心態。若還沒有,父母在這時不應急於張羅相親,應調整自身的焦慮,免得焦慮蔓延在子女身上,影響生活與學習。

作者 柴萌蕾 浙江杭州  浙江工商大學杭州商學院學生
http://hk.crntt.com/doc*Phone*105020522_2.html?coluid=7&kindid=0&docid=*Phone*&mdate=*Phone*

其他相關流行話題